“赳赳老秦”跃千年——解码古都咸阳的文化自信样本
来源:新华网
日期:2025-07-04 15:19:02
北依九嵕山,南临渭河水。山河形胜之地,千年古都陕西咸阳,雄踞八百里秦川。
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”,2000多年前,秦人刚健勇毅的昂扬之姿镌刻在《诗经》中,也给这座城绘上了“赳赳老秦”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底色。
从历史中走来,咸阳以坚韧勇毅为骨,以创新不竭为脉,以开放包容为魂,锻造着城市的文化精髓,续写新时代的奋进华章。
熔古铸今 砥砺向前
关中腹地,一座座“土丘”巍然耸立于咸阳原上。
这些“土丘”,正是周、秦、汉多位帝王长眠之地。咸阳,被称为“地下历史博物馆”,这里分布着27座帝王陵寝和400余座陪葬墓,向世人无声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厚重与辉煌。
深厚的历史积淀,滋润咸阳文华。崔颢“万户楼台临渭水,五陵花柳满秦川”描绘其繁华富丽;李商隐“咸阳宫阙郁嵯峨,六国楼台艳绮罗”感慨其建筑宏伟磅礴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。
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至此,拥有作为秦都城长达144年的历史,使其深深留下“老秦人”的烙印。
由此,千百年来,这方土地上的人,骨子里都有一种秦人的“拧劲儿”。“这种‘拧劲儿’,就是一种坚韧不拔、敢闯敢拼的精气神。”陕西师范大学文化学者傅功振说。
赳赳豪迈,破浪前行。
手持旌节、迎风而立,咸阳市武功县苏武墓前的广场上,一尊苏武雕像昂首仰望东方。2000多年前,苏武出使匈奴,在困境中牧羊19年仍“留胡节不辱”。“心存汉社稷,旄落犹未还。历尽难中难,心如铁石坚。”这曲《苏武牧羊》至今仍为百姓传唱。
将纱线飞速穿过钢丝圈、绕过导纱钩、掐头、接头……在咸阳纺织集团的细纱车间里,“赵梦桃小组”第十四任组长王丹的动作快如闪电、精准如表。
赵梦桃是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的一名工人。出身贫寒的她,把生活中淬炼的不屈不挠,变为“好好干,干就干好”的工作“拧劲儿”。上世纪50年代,赵梦桃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“纺织产业发展面临新要求、新挑战。”王丹说,“我们小组不断提升操作技术水平,开展细纱工艺技术攻关,就是为了练好本领,在新时代奋勇向前。”
以春蚕不尽之心,立铁杵成针之志。
夏收前夕,关中平原,风过田野,麦浪涌动。杨茂胜半蹲在地头,双手轻抚麦穗,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光。
30年扎根田间地头,倾心钻研农作物新品种。作为咸阳市三原县种子管理站站长,杨茂胜凭着这股“拧劲儿”,在平凡岗位上诠释着勇于创新、敢拼敢干的秦人精神。
优良品种的筛选培育,“成功率不到1%,就像在戈壁找绿洲”,杨茂胜带领团队培育出5个国家级审定油菜品种和12个省级小麦良种,累计推广面积超1361.5万亩。
创新求变 筹谋远略
咸阳博物院,一块青铜诏版上,用小篆字体刻着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令。笔画圆润,遒劲流畅,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小篆是创新的文字,吸收了各国文字的优点,更便于书写和传播。它的背后,体现了秦人文化中鲜明的创新进取特点。”博物院讲解员赵倩怡娓娓道来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坚持培育创新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。
考古发现,在秦咸阳城建筑构造上,地面、墙皮、壁画、空心砖等都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。如今,创新熔铸成这座城市发展的血脉。
夜幕降临,咸阳湖瞬间化身为光影舞台,燃烧的火壶与喷涌的水柱谱就“水火交响曲”。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科技,崭新的“文旅秀”让游客大饱眼福。
在咸阳高新区中国西部AI创新港,AI大秀场、“黑科技”集市、星空露营电影院、AR音乐灯光秀等新体验让文旅充满“未来感”。
“从‘乘龙快婿’典故发生地的凤凰台,到创建于隋、盛于唐的安国寺,我们不断为这些咸阳历史的‘活化石’注入新元素,吸引更多游客徜徉其中,感受文脉涌动。”咸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创新在城市的广宇之间,也在乡村的泥土之上。
被誉为“关中第一村”的咸阳礼泉县袁家村主打民俗文化,去年旅游营收突破12亿元。很多人好奇,一个平平无奇的关中农村也能成功,“凭啥”?
“就是要冲破思想桎梏,探索新发展模式。”袁家村党总支书记郭占武有自己的思考。
这些年,袁家村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,将油坊等商户转为合作社,以股份为纽带,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;在山西等地建起袁家村地域民俗体验景区,让关中文化不断“破圈、进城、出省”。
“没有资源挖掘资源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,这就是我们秦人的精神。”郭占武说。
温故以立本,知新而致远。
咸阳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G8.5+基板玻璃项目生产正酣。
基板玻璃被称为“玻璃皇冠上的明珠”,是显示面板的核心基础材料。“当初面对国外技术封锁,我们不断自主创新,如今不仅制成超高世代基板玻璃,还获得专利超2000件。”咸阳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剑说。
与时俱进,勇于在创新中寻找新路。
咸阳下辖的彬州市,与许多资源型城市相似,曾在发展中面临经济支柱单一的“成长烦恼”。
怎么办?蹚出一条路,向“新”而行。
用好“一块煤”,创新“一座城”。彬州以清洁低碳能化为首位产业,逐步从“一煤独大”向“多元支撑”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,带动煤电、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创新的智慧,涌动在这座城的产业脉搏中。陕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突破钛合金“卡脖子”技术,一跃成为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;“农都”武功县创新发展电商产业谋转型,先后汇聚电商企业超400家,2024年交易额突破105亿元……
咸阳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总能把时间变成可触摸的维度。它用实践表明,创新生长在逢难不服输的倔强中,氤氲于油泼辣子的烟火气里,镌刻在凤凰台的砖瓦纹路间,最终凝结成城市发展的筋骨与魂魄。
联接丝路 携手共赢
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咸阳桥畔,唐代诗人王维以此诗与友人依依惜别。
汉唐时期,人们在这里送别远行的亲友;今天,这里是通向诗和远方、传播汉唐文化的起点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
以咸阳为中心,分别有着世界上最早“高速公路”和“国道”之称的秦直道、秦驰道,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、经贸的沟通。咸阳博物院的唐代“胡人牵马俑”——胡人高额深目,骏马昂首向前,生动展现了当时咸阳与中亚商业密切交流的图景。
知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,古代咸阳融合周礼、西戎尚武、商贾务实等多元文化,形成了“兼收并蓄、包容开放”的特质。
悠悠驼铃,穿越时空。道路延伸,胸怀万里。
泾阳县的茯茶作坊里,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根社掀开蒸茶的木桶,茶香扑面而来。
“当年西域商人发现,这种茶在戈壁滩上不会坏,反而越放越香,于是用战马换茶。”贾根社说,跨文明的饮食文化互鉴,让茯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味觉纽带。
昔日丝绸之路促进文明共鉴,今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奏响交流新乐章。
西安咸阳国际机场,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对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,咸阳的“世界朋友圈”不断扩大。
咸阳高新区规划建设3.8万平方米中俄产业园,园区配套建设各类型标准化厂房及研发办公楼,着力打造中俄产业聚集区。
“通过推进高层次对外开放战略,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。目前,咸阳已与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。”咸阳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生活中,咸阳同样张开温暖的臂膀。
咸阳湖畔,每到周末,退休教师张淑兰就来这里义务教外国友人学汉语。她的笔记本里,记着许多国家学生的留言,其中一句话写道:“咸阳像一位包容的母亲,接纳所有远道而来的孩子。”
湖畔的咖啡馆里,中、俄、英诸多语言的交谈声此起彼伏——这是一座城市胸怀的生动诠释:以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。
辉光日新跃千年。咸阳原上,秦都遗址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。渭河水滔滔东去,带走历史风雨,留下永不褪色的城市精神密码。